<img height="1" width="1" style="display:none"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176553860227149&ev=PageView&noscript=1" />

十大新聞2024︱​​學童精神健康問題​

2025/03/18/ 17:28:14


在新選制下的現屆立法會,現共有12位議員就「精神健康」議題提出12次質詢或議員議案,其中有關青少年和兒童的精神健康議題被提及7次,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門診的資源不足問題被提及2次,各類服務支援計劃多達15項。但我們可以從現況中看出學童自殺的個案並沒有減少,前「兒童事務委員會」委員的兒科醫生王曉莉接受訪問時亦有指出,問題癥結之一在於政府並無長遠規劃和檢視成效「每次自殺個案上升時,就會成立一些委員會,做一些措施,但一兩年後便拋諸腦後。」


政府不時為人詬病,在許多社會問題上一直秉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態度,而非考慮長遠規劃,面對學童精神健康同樣如是。但政府是否有思考過,如果所謂支援模式、各類委員會能夠發揮效用,為何學生自殺率、患病率年年上升?各類支援政策的作用與缺失究竟如何?


我在此新聞事件中與王曉莉前「兒童事務委員會」委員站在同一個立場上,學童精神健康問題往往是社會最重要的議題,政府亦有採取不同的措施去預防及解決此類事件的發生,但多數措施最多都只能達到短期的理想效果,個案仍在不斷增加,仍有不少學童墮入情緒的深淵中,陷入迷惘的狀態,最終選擇結束自己寶貴又短暫的生命。接下來我將會寫出引致學生精神健康問題的原因、政府措施中的漏洞/不足、我和王小姐觀點上的相同,此外亦作為中學生的角度去敘述社會上大多數學童的心境,希望能為他們帶去慰藉。


首先,本港從不缺少學童精神健康引發的自殺事件個案,案例數目是一年比一年的驚人,學童精神健康受摧毁的原因不外乎於家庭中的紛爭、學業上的壓力、社交上的受挫,這些無一不成為壓在他們背上的「石頭」使他們精神健康問題不斷放大心理陰影不斷加深,許多研究顯示學童面臨著高水平的焦慮和抑鬱情緒,尤其是在考試壓力和學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教育體系競爭激烈也讓學生常常因為學業成績而感到壓力,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除此之外,政府的政策實行和長期性的不足上,政府的相關政策往往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可能導致資源的短期投入而無法形成長期的支持,政府對於現有心理健康措施的效果缺乏足夠的監察和評估,難以確定哪些措施真正有效,哪些需要改進,只會一味地追求數字是否有減少,忽略了學童精神健康問題是否有真正地被解決。例如「全校推展心理健康教育計劃」鼓勵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課程中,旨在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幫助他們應付壓力和情緒問題,效果不達預期中的想像,其實如果精神健康問題只要通過心理健康上的教育就能改變,這個世界怎會有那麼的學童、年輕人選擇結束自己寶貴有短暫的生命呢?可以說是政府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認為只要通過某程度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便能將學童精神健康問題輕鬆解決,秉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態度,而非考慮長遠規劃。


最後,我想著重為王小姐在新聞中提到的污名化問題發聲,她表示孩子和家長怕被標籤,十分排斥「精神病」、「精神科」、「精神健康評估」等字眼。其實心理健康問題在社會上仍然存在一定的污名化,許多學生和家庭可能不願意尋求幫助,害怕受到評判,學童害怕被同學所排斥,家長亦擔憂子女的精神健康問題影響到聲譽,我在此希望社會對精神健康問題的偏見能隨着現代的進步而減少,還有精神健康問題的患者也能自由自在地在社會中行走。


總體而言,香港政府在學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努力需要進一步加強,尤其是在資源分配、教育宣傳、系統支持和政策執行等方面。透過改善這些不足,能夠更有效地促進學童的心理健康,並減少他們所面臨的壓力和困難,採取「亡羊補牢」的政策是不能真正解決學童精神健康問題的。

撰文︰何嘉殷同學

新聞評述比賽—高中組季軍

保良局李城璧中學

圖文設計︰Alan Tsoy

新書推介
    發表評論
    發布評論
      文章目錄
      • 十大新聞2024︱​​學童精神健康問題​
      • 十大新聞2024︱「蠟瓶糖」主播推廣成內地熱潮 看食品安全風險
      • 十大新聞2024︱ 談香港低迷生育率能否得到有效「治療」
      • 十大新聞2024︱論「熊貓經濟」成功推動香港經濟的可能性
      • 十大新聞2024︱對香港醫療系統發出的警報
      • 十大新聞2024︱韓國 deepfake 事件爆發的原因以及其反映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