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tyle="display:none"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176553860227149&ev=PageView&noscript=1" />

【學友智庫】內地學生怎樣讀中國歷史(下)

2023/09/21/ 12:06:12學友智庫



文/李浩然、李志雄


科目是否受歡迎,學生不但看該科是否淺易和有趣,也看該科是否被視為有用和受社會重視。學生一般都期望能在有限的時間學到更多的知識與技能,內地歷史課程走向跨領域與跨學科,相信也是希望學生能學得更多更闊。若中史的設立只求學生上堂聽聽故事、愉愉快快地度過一節課,這很難使學生尊重這科目。不考試不評分的課堂,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要求更大。


新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方面有不少的變化與突破,例如在教學建議上,鼓勵師生「提出探究問題」、「開展史料研習」和「組織歷史論證」;另外,要求在新增設的「跨學科主題研習」以研究性學習(香港一般稱為「專題研習」)的方式進行,以便聚焦於課程目標中五個核心素養的培育,這些都不是一般香港中國歷史課堂常見的教學模式。


綜合而言,內地歷史課程內容具備清晰的結構:以「立足時空,運用史料,認識歷史」為指導原則,學習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人類社會古代、近代和現代的不斷演進內容,過程透過多元自主參與、合作學習及探究策略,配以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尋求「古今貫通、中外關聯」,最終導引學生「形成唯物史觀,涵養家國情懷」的目標。


國民身份認同是價值觀教育的一部分,香港確有需要加強青年學生在這方面的培育。中史教育無疑有助學生培育家國情懷,但從上可見,我們對中國歷史科應該抱持更大的期望。同時,家國情懷的培育也不能只局限於中史科,其他科目與課程、活動與經歷、國家的成就與國際時局的演變,都有助學生認識自我、培養國民身份認同。而教育界同仁也應該重視並採取多元進路的措施,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至於哪條進路比較有效,以及怎麼樣的中史課程會讓學生更感興趣,教育局實應該進行獨立研究,以數據為基礎,指引好未來的發展路向。



本欄文章原刊於《星島日報》教育版「學友智庫」專欄,由學友社專家及嘉賓輪流撰文,交流學與教經驗。本期作者李浩然為學友社主席、立法會議員、課程發展議會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主席;李志雄為前教育局課程發展處總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瀏覽更多學友社專家及嘉賓精彩文章 ▶ 「學友智庫」專欄


撰文:李浩然、李志雄

編輯|圖文設計Winnie Tsang




相關標籤
教育發展
升學進修
快訊
延伸閱讀
  • 【學友智庫】小學生寫記敘文是爲了什麽?
  • 快訊|維護「留學香港」品牌 與內地合作嚴打假學歷
  • 快訊︱教評會提9項建議 中史科「必讀不考」 是否可行?
  • 快訊︱聖方濟各大學申請成「應科大」並擴建校舍 來年望招收非本地生
  • 快訊|本港家長成立大學學額關注組 疑部份人利用人才計劃獲取學額
新書推介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