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友智庫】內地學生怎樣讀中國歷史(上)

2023/09/12/ 11:46:31學友智庫



文/李浩然、李志雄


​香港社會對於如何教授中國歷史一直討論激烈。內地去年剛剛完成了大約是十年一次的義務教育(即小學至初中)課程標準更新,《歷史》科亦引進了新的改革。對於如何能夠更有效地教授中國歷史,我們不妨了解一下內地的做法。


內地小學不設歷史科,過去綜合於《品德與社會》。於2016年起,則納入新設的《道德與法治》內,以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的要求。《道德與法治》教材涵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法治教育等主題內容,並設置「中國夢」、「總體國家安全觀」等專題。小學通過傳統節日和傳統禮儀,初中在不同類型活動,感受自身成長與中華文化的關係。通過升國旗、唱國歌、近現代中國歷史人物、社會發展成就等史實,培養學生愛國情懷。法治教育方面有機融入法治知識,注重培養法治意識,把小學六年級上冊和初二下冊設置為法治教育專冊以加強憲法內容等系統性學習,其他年級教材均結合相關內容分散嵌入,確保法治教育貫穿始終。


內地中學只設一科《歷史》,大多數地方都是初中必修的,亦有部分地方將《歷史》與《地理》綜合於《歷史與社會》科之內。中國歷史部分設於初一及初二,初三的學生則修讀世界歷史。到了高中,所有學生都必修兩年《歷史》、《地理》與其他科學科目,但高考時可以選修,一般以文科生選考《歷史》為主。


高中的《歷史》必修課分為三個學習模塊,包括25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學習專題,分別反映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學科技等領域的重要歷史內容,共佔108學時;選修課分為六個模塊,分別是「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和「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本欄文章原刊於《星島日報》教育版「學友智庫」專欄,由學友社專家及嘉賓輪流撰文,交流學與教經驗。本期作者李浩然為學友社主席、立法會議員、課程發展議會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主席;李志雄為前教育局課程發展處總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瀏覽更多學友社專家及嘉賓精彩文章 ▶ 「學友智庫」專欄


撰文:李浩然、李志雄

編輯|圖文設計Winnie Tsang

相關標籤
教育發展
快訊
升學進修
延伸閱讀
  • 【學友智庫】歷奇教育融入課程:培育學生的未來素養
  • 【學友智庫】龍的文化創新愛國主義教育
  • 【學友智庫】改善教育配套 吸引人才來港
  • 【學友智庫】培養正向思維 化熱情為學習動力
  • 文憑試收生計劃|2024/25學年 6月14日或之前遞交「學生學習概覽」
  • 熱話|教育局公布中小內地考察團22個行程 19個涵蓋國安教育
  • 快訊︱以茶載道 響應「5.21國際茶日」推廣中華文化
  • 升學活動︱6月升學資訊活動情報 升學講座 Info Day 網上活動 持續更新
新書推介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