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升學2025|9大常見問題Q&A 本港學歷認可、簽證、醫療保障、住宿費
同學們在考慮往外地升學時,想必會有不少疑問。以下總結了赴內地升學的9大常見問題,協助大家一同解開眾眾困惑!
到內地升學的香港學生須持有有效的(a)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或非永久性身份證;及(b)《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或《港澳居民居住證》。申請人所持證件須在有效期之內。請留意,國家出入境管理局於2024年7月起向非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簽發的《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非中國籍)》(又稱非中國籍通行證)並不包含在有效證件之列。
2.內地高校的授課語言是否以漢語(普通話)為主?
內地高校主要使用漢語(普通話)授課,部分課程或科目會使用外語教學。
3.香港學生赴內地升學,學費與住宿費的標準為何?
通過「文憑試收生計劃」獲錄取到內地高校就讀的香港學生,將繳付與內地學生相同的費用。即在同一學校、同一年級、同一專業學習的香港學生與內地學生的學費標準一致;而在同等住宿條件下,住宿費標準亦為一致。
4.香港學生赴內地升學,是否可以申請助學金和獎學金?
為了向前往內地修讀學士學位課程的香港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以及確保學生不會因經濟困難而無法獲得專上教育的機會,香港特區政府推出了「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下稱「資助計劃」)。
「資助計劃」包括兩部分:「經入息審查資助」(每名通過入息審查的學生視乎需要可獲全額資助或半額資助)及「免入息審查資助」。教育局已優化計劃下資助額的計算方式,並由2023/24學年起增加資助額。
在2025/26學年,「資助計劃」將涵蓋145所參與2025/26學年「文憑試收生計劃」的內地院校及另外約60所內地高校。惟最終名單應以教育局公布為準。
要注意的是,現時香港特區政府所設立的各項本地專上課程的資助計劃(包括資助專上課程學生資助計劃、專上學生資助計劃及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並不適用於赴內地升學的香港學生。此外,內地教育部門為港澳及華僑學生設立了專項獎學金。
5.香港學生於內地高校畢業後,其學歷是否獲得本港的認可?
國家教育部與教育局已於2004年7月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位證書的備忘錄》,兩地院校在升學銜接上正式互認高等教育學位。現時,持有香港以外院校(包括內地院校)所頒授學歷的人士亦可申請公務員職位,香港特區政府會按既定程序就有關申請安排學歷評核。如申請人所持有的學歷被評核為達到所投考職位的入職要求,並符合有關職位的其他入職要求(例如語文能力要求),其申請也會獲得考慮。
持非本地學歷而有意成為教師的人士,須向評審局提交評估申請,評估其學歷及教學資格是否符合教師註冊的要求。(有關非本地學歷的認可,可參閱教育局生涯規劃網頁。)
6.香港學生於內地高校畢業後,能否獲得本港相關行業的專業資格?
現時兩地部分專業,分別設有不同的執業資格制度,兩地專業機構不時簽定各項互認協議。香港對內地專業資格的常見認可模式包括:
(i) 持香港專業機構認可之內地專業資格的人士,如滿足協議訂明條件(經培訓及測試、具特定認可工作資歷等),可申請成為註冊會員取得香港專業資格。如部分建築及相關工程服務專業。
(ii) 持香港專業機構認可之內地學歷的人士可通過應考專業考試取得執業資格,如會計及中醫等。然而,各專業的互認安排及細節各異及不時修訂,同學應向各專業機構了解詳情。
7.內地高校有否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配套與支援?
按2025/26學年「文憑試收生計劃」規定,對成績達到要求、身體條件能夠完成所報專業學習、生活能夠自理的殘疾考生,招生的內地高校不能因其殘疾而不予錄取。因內地高校的資源、設施及配套各異,學生如有需要,請於選報志願前向心儀高校及專業院系查詢。
8. 獲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但非中國籍的學生,如何升讀內地高校?
按教育部相關政策,對於獲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並參加了文憑試的外國籍學生(非中國籍),內地高校可參照招收文憑試學生的相關標準進行錄取,入學後按國際留學生標準進行收費和管理。非中國籍學生應留意各專業的主要授課語言,按自己的能力和志趣報讀適合的專業。
有關非中國籍香港學生的具體入學申請及錄取事宜,可直接與個別內地高校留學生管理部門聯繫。此外,擁有非中國藉的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並不符合報名本計劃資格。
9. 香港學生在內地高校學習期間,有否醫療保障?
2013年10月,國家相關部門聯合下達文件,將港澳台學生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範圍,香港學生與內地學生在醫療保障方面可享同等待遇。(詳情可參閱《關於將在內地(大陸)就讀的港澳台大學生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範圍的通知》(教港澳台【2013】69號))
▶ 內地升學相關文章:
編輯|圖文設計:Karen Y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