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放榜 家長也需減壓
作者 : 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 臨床心理學家 林梓君女士 翁敏儀女士
在成長的每個階段,父母永遠是子女的同路人,而來到文憑試放榜這個人生交叉點,當然不會例外。究竟家長可以如何幫助子女正面迎接放榜,做最適合的升學抉擇?兩位衛生署臨床心理學家,林梓君女士及翁敏儀女士提供了以下實用貼士,讓家長更加有效地陪伴子女,面對放榜。
細心觀察 耐心聆聽
家長在考試後、放榜前這段過度期,應多留意子女的行為表現和情緒變化。例如有沒有出現以下6個焦慮緊張的表現。
· 出現緊張、擔心及不安的情緒,面對一般事也會感到焦慮及困惑
· 易哭
· 煩躁、容易發怒
· 時常感到疲倦、失眠
· 胃口變差
· 不能集中精神
當子女願意表達內心感受時,父母應耐心聆聽,留意子女對「自己」和「將來」會否出現一些負面想法,例如:
· 「考試若失敗就會沒有前途,人人都會看扁自己,做什麼都無用」
· 「老師一直對我有期望,人人都認為我會考到好成績,假如考得差,我真的無面目面對他們」
· 「哥哥可以讀大學,但我卻考不上,父母一定對我很失望,我覺得我做什麼都比不上人」
家長要留意,這些對「自己」和「將來」的負面思想,會進一步加劇焦慮情緒和增添壓力。
保持輕鬆
相信部分家長,在子女等待放榜時,心情也會一樣緊張,但是父母的緊張情緒,可能會為子女帶來更大壓力,所以要協助子女處理壓力,先要留意自己的情緒,好好處理壓力,學會放鬆自己,盡量以輕鬆的心情陪伴孩子,一起面對。
合理期望
家長應檢視自己對子女的期望,對子女的表現/成績要有切合能力的期望。過高的期望、與他人的比較,以及個人對「成功」的定義 (例如:認為「一定要讀大學才算成功」、「要做專業人士才有前途」),也可能為子女造成壓力。
同時,亦要留意子女對其期望是否合理,假如子女對其能力和形勢錯誤判斷,也可能引發焦慮和情緒困擾。例如有些同學其實有足夠實力,但卻低估自己的能力,總認為自己做不到,結果白白為自己帶來壓力。另一方面,亦有部分同學高估自己實際的能力,為自己定下過高的目標,對成績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放榜前亦未做好準備,結果出現期望落差,放榜後發現自己表現未如理想,信心受打擊。
家長應鼓勵子女對自己的表現和形勢作客觀評估,在放榜前做好心理準備,並按照各種可能出現的結果,預早作出計劃。
良好溝通
建議家長和子女可在放榜前先互相了解想法,盡早達成升學或就業的共識。與子女溝通時,盡量保持心平氣和,避免因負面情緒影響彼此的溝通和關係。
傾談時,父母應多說正面鼓勵的說話,給予子女適當和有力的支援,讓子女明白「條條大路通羅馬」,升讀大學並非唯一出路,就算成績不理想,也不是世界末日,還有各種可行的出路可以選擇。
做好準備
在等待放榜期間,與其為「過去」和「將來」的事而煩惱,不如將焦點轉移到「現在」可以做和應該做的事上。例如鼓勵子女及早做好計劃和部署,善用放榜前的時間,搜集升學就業資料,了解可行的出路和選擇,預計在不同的情況下,如何調整大學聯招改選,並依據個人的興趣和能力,考慮副學士、高級文憑、職業訓練等可行出路。
當子女對出路的選擇可能感到迷茫和徬徨,作為「同路人」,家長應該對子女的出路選擇多加了解,大家有商有量,協助他們作出適合自己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