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教育文憑是甚麼? |一文了解應用教育文憑與毅進文憑分別
中六同學升學途徑眾多,應用教育文憑便是其中之一。應用教育文憑是政府將於2023/24學年起推出的文憑課程(Diploma of Applied Education Programme),取代現有的毅進文憑課程,為中六離校生及21歲或以上人士提供另一學習及升學途徑,以獲得就業及進修所需的學歷。 應用教育文憑課程與過去的毅進文憑有甚麼分別?升學及就業前景如何?即睇文章了解更多。
應用教育課程目標是甚麼?
應用教育文憑課程的設計目標,是提升學員的知識、發展及培育不同技能和養成良好的品德和態度,讓畢業學員從全人發展中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同時在持續教育和就業方面,可達至相當於香港中學文憑考試5科(包括中國語文和英國語文科)第2級的程度。
課程目標
鼓勵學員終身學習,課程的多元化組合適切配合學員的個人需要及技能發展;為學員提供另一學習途徑,讓學員取得就業和進修所需的正式學歷;回應社會需要,協助學員掌握各種現今世代所需技能,使學員能夠在各方面建立穩固的基礎,以投身社會工作,以及;加強學員的學習動機,培養學員的自學能力,讓學員可獨立地繼續進修。
目標對象
應用教育文憑課程目標對象為中六離校生,或已年滿21歲之香港居民,踏上進修光明路。
應用教育文憑課程均由自資高等教育聯盟的成員院校提供,2023/24學年提供全日制應用教育文憑課程的院校:
• 明愛社區書院
• 香港都會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
• 嶺南大學持續進修學院
•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
• 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
• 香港科技專上書院
• 香港伍倫貢學院
• 職業訓練局工商資訊學院
上課模式
應用教育文憑課程強調主動和互動學習,除課堂面授外,個別選修科目亦會採用實地考察及參觀等學習模式。除英國語文科外,所有應用教育文憑課程均以粵語為授課語言及主要以中文編寫教材。部份選修科目會使用以英文編寫的教材及以英文作評核。
課程結構及修讀模式
應用教育文憑與毅進文憑主要課程結構及修讀模式大致相同,分別是:
學時都是600小時;
必修科目方面,各文憑都須修讀中國語文(120學時)、英國語文(120學時) 、數學(60學時),毅進文憑則要修讀通識教育(60學時)及人際傳意技巧(60學時)。選修科目同學都要修讀一個選修群組 (共180學時的三科選修科目,各科60學時) 各式各樣的選修科目由院校各自發展,內容以實用為主,範圍廣泛,以迎合學員不同的興趣和性向。學員必須選擇修讀院校提供的其中一個選修科目群組(當中包含三個各60學時的選修科目)。
修讀模式都是全日制或兼讀制 ;修讀年期都是全日制一年或兼讀制一般可於兩年內完成
唯修讀組合有所分別,應用教育文憑修讀模式可以是3科必修科目 + 2科補充科目 + 3個選修科目 (共600學時) 或 3科必修科目 + 5科補充科目 (共600學時)。 應用教育文憑亦新增補充科目,包括生涯規劃(60學時)、數碼公民(60學時)、人際傳意與個人發展(60學時)、延伸數學(60學時)及科技創新技能(60學時)。
畢業要求及頒發應用教育文憑的安排上,應用教育文憑所有全日制及兼讀制的學員均須在所須科目分別取得整體評核及格,並在每個科目的出席率達最少80%,方符合畢業要求,可獲發應用教育文憑。
全日制:學員須於同一院校完成所有科目,方會獲發文憑。
兼讀制:學員可報讀不同院校所提供的必須科目,並於修畢每一科目後可獲發成績單及修業證明。
全日制和兼讀制學員均須於修讀期間內參加至少10小時由自資高等教育聯盟認可及舉辦之全方位學習活動。
重修安排方面,學員如於個別科目未能取得及格的成績,可以兼讀制形式重新修讀該科目,以達致畢業要求。惟不論全日制或兼讀制學員必須於首次入讀課程起計四年內完成所有科目,否則不會獲發應用教育文憑。
升學及就業前景
結業水平
成功修畢應用教育文憑課程後達到的水平,相當於文憑試5科(包括中國語文和英國語文科)第2級的程度。成功修畢延伸數學補充科目的學員,其所持有的應用教育文憑相當於文憑試5科(包括中國語文、英國語文和數學科)第2級的程度。
在資歷架構下獲得認可
應用教育文憑在資歷架構下獲得認可,屬資歷架構下第三級別的課程。
升學途徑
應用教育文憑獲自資高等教育聯盟的成員院校接納為符合副學士和高級文憑或同等課程的入學資格。成功修畢延伸數學補充科目的學員獲頒發的應用教育文憑,更獲聯盟的成員院校接納為可報讀以中學文憑試5科(包括中國語文、英國語文和數學科)第2級程度為入學資格的課程。
就業前景
應用教育文憑的資歷獲政府接納為符合多個以中學文憑試5科(包括中國語文和英國語文科)第2級成績為入職學歷的公務員職位的學歷要求。而成功修畢延伸數學補充科目的學員獲頒發的應用教育文憑,亦獲政府接納為符合以中學文憑試5科(包括中國語文、英國語文和數學科)第2級成績為入職學歷的公務員職位的學歷要求。
應用教育文憑課程設有五科補充科目,補充科目的課程內容統一發展,每科各佔60學時,各課程提供院校都按同一課程授課。
課程設計旨於加強學生基礎個人發展,為他們未來於繼續進修或投身職場都作好準備。各個科目均回應社會及經濟發展需要,同時提升學生溝通技巧和培養他們正面價值觀,課程提供院校將有系統地為學生提供不同補充科目組合,以提升學生學習和老師教學效能。
參考應用教育文憑網頁,各補充科目介紹如下:
生涯規劃
生涯規劃是透過終身學習,不斷反思,以達致人生不同階段的目標。本科通過理論和實踐活動,幫助學員認識自己的性格特質和發展潛力,提升對生涯規劃的認知和增進生涯規劃的技巧。本科以學員為中心,藉着主動探索、自我反思、與人溝通等方式 ,掌握有效的生涯規劃知識和技能,以及從體驗中學習生涯規劃。本科學員需要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當中包括寫作、說話聆聽研討報告及回應以及通過練習和反思,藉此提升生涯規劃能力。
學員修畢本科後,應能:
反思生涯規劃與個人發展的關係;
掌握就業趨勢,以及認識相關的升學、進修和路徑;
在不同處境中,有效運用資訊技能和面試;
評估自己的職業性向和能力,自我完善並作出具前瞻性的生涯抉擇;
展示責任感、誠信堅毅和尊重等個人素質在生涯發展的要性。
數碼公民
隨著資訊及通訊科技日新月異,我們處身於瞬息萬變的資訊社會,在生活、學習乃至工作上,所需的技能和素養亦發生重大轉變。因應這個轉變和挑戰,「媒體和資訊素養」已成為21世紀不可或缺的關鍵能力。本科旨在讓學員了解到資訊社會的運作,並提升學員的資訊素養能力,培養學員成為良好的數碼公民。
學員修畢本科後,應能 :
辨識不同類型的媒體資訊,並運用搜尋技巧,獲取所需資訊;
分析、詮釋和評估媒體資訊的質素;
應用視覺傳意的基礎知識,恰當地傳達意念和見解;
掌握數碼安全的知識,以保障自身在使用各種媒體時的安全;
探討資訊及通訊科技的發展對個人生活和社會各類活動的影響;
反思數碼公民在網絡世界的權利和義務,並恰當地及使用數碼科技及媒體。
人際傳意與個人發展
本科藉提升學員對自我和人際傳意行為的認知,針對不同情境、關係、目的,建立學員的自我反思、情緒管理、人際溝通、團隊協作和衝突管理等能力,以應對二十一世紀個人發展與團隊協作的挑戰。同時學員藉着自我認識、人際溝通和小組互動的過程,掌握有效的自我反思、人際傳意、團隊協作、衝突管理等技巧,建立自尊自信、尊重人際差異。本科期望學員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透過文字和語言的表達、聆聽、觀察、討論、協作、報告、回應、反思等,增加自我認識和提升人際傳意能力。
學員修畢本科後,應能 :
認識及接納個人特質,建立自尊和自信,以及發揮優點及改善弱項;
理解影響人際溝通的各種因素,以應對不同情境的人際關係;
理解和尊重個別差異,建立協作能力,以及正面處理人際衝突;
運用有效的溝通技巧,建立、發展,以及具策略地改善人際關係;
理解責任感、誠信和尊重等個人素質是建立人際關係的重要因素。
科技創新技能
科創發展為大勢所趨,隨著香港特區政府近年致力發展香港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使整體科創環境生機勃勃,為科創人才創造無限發展機會。政府更投放大量資源,加強本地科創人才的培育,為有志科創發展的青年提供機會。本科強調以「創」的過程,通過科創實踐,發揮學員動手製作和創意解難的綜合能力。學員修讀本學科,需要把創作意念化為數碼作品。隨著非同質化代幣的流行,智能數碼娛樂產品的需求大增,學員能應用單元所學,創製不同的智能數碼娛樂產品,例如廣告插畫,宣傳短片,教育影片,互動電子遊戲,立體模型創作等。本科各個單元幫助學員認識各種數碼製作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最重要是體驗科創過程的喜樂和挑戰,思考個人未來發展的方向。
學員修畢本科後,應能 :
認識編程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使用多媒體技術,構思和表達科技設計意念;
明白運算思維的概念及其方法和特點;
運用邏輯思維和創意思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透過團隊合作,發揮協作能力,以及體現責任感、堅毅和尊重等個人素質的重要性。
延伸數學
學員如能同時完成本科及應用教育文憑課程的核心「數學」科,所達至的數學程度,相當於「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數學科第2級別的水平。
在經濟發展和資訊發達的社會,數學是一强而有力的工具,幫助我們準確傳達訊息、推測、推理、決策及解決問題。我們無論是日常生活、各個學術範疇、各行各業,都離不開數學。本科的設計是建基在應用教育文憑課程的核心科目「數學」科之上,加強學員的數學知識和能力,以達至「中學文憑考試」數學科的第2級別水平,為學員提供一個整全的數學知識基礎,為學員就業及升學作好準備。
學員修畢本科後,應能 :
運用算法、公式或程序,展示對課程中的數學概念有基礎的理解,以及邏輯思考能力;
在包含數學的現實生活情境中,能辨認出規律,以及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
運用數學語言、符號、圖表、圖及圖像與人溝通,及表達構想;
運用處理數據的技能,判斷基於數據的推論之可信性;
運用數學知識和運算技巧去證明。
了解更多 ▶ 應用教育文憑網頁
資料來源:應用教育文憑網頁
編輯|圖文設計: Ivan 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