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友智庫】以「職涯-學涯」視角重塑學習旅程
近期在輔導學生填寫JUPAS志願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同學和家長對生涯規劃的日益重視,但同時也覺察到其中仍存在諸多盲點。一個尤為突出的問題是,他們往往將學涯和職涯分開處理和思考,這無疑限制了同學的長遠發展。
「職涯」與「學涯」脫鉤:三種現實寫照
一. 選科=定終身?
小琳因「理科出路較廣」,在中四的時候選修物理、化學、生物,卻因興趣與能力的落差,最終在中五、中六先後放棄化學和生物。
二.
其它經歷=浪費時間?
熱衷社區服務的小美,被父母要求退出義工隊:「DSE成績單不會列出服務時數,不如多補兩堂數學。」
三.
成績好=生涯成功?
學科成績優異的阿凱在JUPAS選科時陷入迷茫:「我不知道自己喜歡甚麼,好像選甚麼都可以,又好像甚麼都不適合。」
這些困境的根源,在於將「學涯」(學習歷程)簡化為「取得好成績」,而未能與「職涯」(生涯發展)形成連結和互動。筆者認為,應該在中學期間,協助學生建構「職涯-學涯」的連動機制。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以終為始:從職涯地圖逆推學習路徑:
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先構想未來希望從事的職業方向,然後根據這一方向所需的技能和知識,來規劃未來的大學學涯和中學選修科目。例如,如果一個學生對ESG(環境、社會和治理)領域感興趣,可以參考LinkedIn
發佈的《2024GlobalGreenSkillsReport》,找出該領域所需的軟實力,如碳核算、綠色金融、再生能源等。然後,同學可以據此選擇環境工程、企業管理或可持續發展等相關專業作為大學的學習方向,並進一步思考在中學階段選修與這些專業相關的科目,以為大學的學習歷程做好充分準備。
2.著眼未來,打造「可遷移技能」
在當今這個技術飛速發展、就業市場不斷變革的時代,單純靠學業成績已經不足以應對未來的挑戰。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們積極參與各種社團活動、職場參觀等實踐活動,這些經歷看似鬆散,但實際上卻能幫助他們積累寶貴的經驗和技能,最終匯聚成獨一無二的職涯競爭力。
生涯規劃從來不是「一次性選擇」,而是「持續自我對話」的過程。當小美將義工經歷轉化為面試時的社會創新案例,當阿凱結合物理知識與機械人比賽經驗,在個人陳述勾勒「智慧城市工程師」藍圖-這些個案告訴我們:每一段學習歷程,都是未來職涯的伏筆。
將學涯和職涯緊密結合,以生涯目標為導向,推動學涯的有序開展。當我們學會用職涯的望遠鏡審視學涯的每一步,那些曾以為的「無用之事」,終將在未來某個節點,綻放出意想不到的光芒。
本欄由學友社學友智庫專家及嘉賓輪流撰文,交流學與教經驗;本文作者為SCPC國際職業策略規劃師、GCDF全球職涯發展師。
瀏覽更多學友社專家及嘉賓精彩文章▶「學友智庫」專欄
撰文︰曹春生
圖文設計︰Alan Tso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