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調查:逾三成受訪中學生 有中度或以上抑鬱徵狀

2022/09/26/ 11:45:00學友社student.hk


疫情下,學生精神健康問題備受關注,有機構於去年10月至今年6月,向近一千二百名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有逾三成六人抑鬱徵狀達中度至非常嚴重,包括對未來不感盼望、無愉快及舒暢的感覺等;焦慮徵狀方面,五成一人達到中度至非常嚴重,較普遍是憂慮自己恐慌或出醜的場合,其次是口乾、手震等身體警號。機構建議家長應嘗試聆聽子女心聲,增加相處時間,應避免因個人問題責怪子女,年輕人亦應培養情緒管理能力,例如主動與值得信賴的對象傾訴心事。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服務」在去年10月至今年6月,成功訪問1,192名學生,結果顯示,受訪中學生有不同程度的抑鬱(48.7%)、焦慮(58%)或壓力(55.8%)徵狀,當中,有35.5%受訪學生有中度抑鬱徵狀或以上,最常出現徵狀依次為:「感到很難自動去開始工作」、「覺得自己對將來沒有甚麼可盼望」、「好像不能再有任何愉快、舒暢感覺」。另有51.3%受訪學生呈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及焦慮徵狀,當中呈非常嚴重者佔17.7%,徵狀包括「憂慮一些令自己恐慌或出醜場合」、「感到口乾」及「感到顫抖 (例如手震)」。


而分析亦發現,在各項生活範疇當中,以「與家人相處」一項與學生的整體精神健康狀況最為相關,影響最大,其次為「前途/升學」。調查結果亦顯示,只有17%自覺與父母關係理想,分別74.8%及67%認為自己與父親及母親關係欠佳。團體指親子關係欠佳的學生,其整體精神健康顯著較差,抑鬱徵狀亦明顯較嚴重。



團體建議加強調控情緒能力


愛群精神健康綜合服務總監盤鳳愛建議,家長與子女發生衝突時應停止叫罵等激烈行為,亦不應急於表達負面情緒,平時多聆聽子女心聲,即使是建議與提醒,溝通不良傳遞不到正面資訊,甚至令子女覺得家長只是發泄,不感到被尊重,誤會由此產生。她建議,家長多發掘與子女的共同興趣與活動,重視他們感受。而註冊社工馮澤棠則建議,學生加強調控情緒能力,可透過主動與父母、信任的老師及朋友傾訴心事,切忌「收收埋埋」隱藏情緒,同時「改變情感」,多角度思考問題,尋找有效的渠道抒發情緒,例如培養藝術及運動等興趣,避免過度沉溺於負面情緒。



相關標籤
精神健康
減壓放鬆
情緒健康
延伸閱讀
  • 熱話│八大學費或分階段調整 教資會主席:政府會謹慎考慮才作決定
  • 熱話│嶺大推元宇宙2.0虛擬實境校園吸引學生
  • 快訊│2024/25學年文憑試收生計劃 3月報名提提你
  • 輕鬆升中2024|統一派位階段4月開始 統一派位注意事項
  • 內地升學2024|內地院校獨立招生情報 北大、清華、復旦、暨大、華大、深大
新書推介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