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嘅嘢,你識條「鐵」咩?
你或我未必對藝術品有深入的認知,但在日常生活中,原來這「鐵」,就會有藝術品讓大家認識及欣賞!
這「鐵」,就是大家日常都有機會乘搭的「港鐵」。除了在一些藝術館、博物館可以欣賞藝術外,其實全港新界、九龍、港島的港鐵站都有不同主題的藝術品,現時港鐵車站內裝置了超過80件藝術品,當中來自本地及世界各地如日本、美國、法國等的創作。或許你每一日都會經過,但就較少留意當中細節,以下就讓小編為大家介紹部分展品啦!
於今年5月成立的會展站就以「水記憶」作為主題設計。本地藝術家梁志和認為香港一直以來發生不同變化,而水就默默見證著歷史的存在,故借用一種較科學的想法引伸至香港這個變化很大的地方。而在會展站最底層月台,也放置了一個港鐵建造南站時發現的二戰炸彈彈殼,讓大家可以近距離接觸到。

(圖片來源:政府新聞網)
另外,在西營盤站亦有由美國藝術家 Louise Soloway Chan設計的「裡裡 ‧ 外外 」(Inside, Outside),以12幅浮雕畫描繪西營盤的街景,並分別刻畫四時變遷的街景:夏日颱風後、中秋佳節時、冬日厚衣裹身的行人匆匆、初春慶新年的桔子樹喜氣洋溢。西營盤站亦另有6個主題的藝術作品:情繫港島西 - 西營盤、本地傳統店舖、西營盤實景拍攝、西區未來建築萬花筒、西邊街古蹟、高街古蹟,皆由香港藝術家創作。

(圖片來源:港鐵網站)
欣賞過一些特別的藝術品後,總會讓人留下印象。儘管未能記得所有細節,但或者也會大致注意到其外型、風格,勾起當下看見作品時的感受。就此,不禁令小編聯想起「圖像記憶法」。
「圖像記憶」是採用圖像去幫助記憶。以前小、中學時期,身邊的同學都有自己獨特的背書方法,當中亦有少數會以圖像記憶法「入腦」,外人或許看不懂,但對別人而言卻是屬於自己的語言。有台灣教授就圖像記憶作研究,發現圖像的色彩有助加強記憶,而圖像色彩的特別性也就是令人較易產生記憶。小編認為大家在學習時,也可嘗試運用圖像記憶法。當然未必人人受用,但若認為過去自己都是「死記硬背」、不見成效,也不妨可以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