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習技巧|高中學生需要的6種學習能力 4步循環養成有效學習習慣

2023/10/18/ 17:40:00學友社名譽社長 伍德基


現時的高中學制,教育方向已由以往著重知識傳授,發展為培育學生的全人發展、終身學習。初中的時候,部分科目/課程內容只要「肯讀肯背」、甚至「臨急抱佛腳」,或許已能取得不錯的成績,但高中課程則多數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思考、推敲,並發展出不同的答案(或者根本沒有標準答案)。況且,中學文憑試涵蓋了三年高中的課程,過往初中的讀書模式或許不足以應付。故此,中三級同學升上高中後,應要建立有效而適合自己的學習習慣及方法。


建立有效讀書方法 提升學習效率

下文將講解「高中學生六種學習能力」,希望協助同學養成有效的學習習慣:「課前預習(Preview),課堂學習(Learning),課後溫習(Revision),延伸練習(Exercise)」的四步循環,以提高學習效率,度過三年充實的高中學習生活。


提升學習效率 高中學生六種學習能力

一. 課前預習(Preview)能力 — 自主學習

若能在每課前先用10數分鐘預習,把將要學習的內容先看一遍,或先瀏覽相關網站或其他延展教材,然後記下疑問或困難之處,上課時便更會留心及更易掌握老師的講解。預習亦為「自主學習」的重要模式,方式大致有4種 :


1. 通讀法

快速地概括掌握新章節的內容,只須粗略了解標題、圖像及內容,領略其概要。


2. 筆記法

通讀後可用大綱、流程圖、圖像符號等內容概要,在書邊空位做些筆記;留待老師授課時核實重點,澄清疑問,修飾補足。


3. 圈點法

用鉛筆在書旁打上記號,如重要的用「★」,初看不懂的用「?」, 再附以底線、圈點等符號為記,以便通讀。


4. 自問自答法

看書後自擬問題,按書中標題提示,逐點找尋答案;或通讀後記下新名詞、新概念、新問題,留待於課堂上尋求答案。


預習可以在每天溫習或做完練習後,一氣呵成地在家進行。


二. 課堂學習(Learning)能力 — 學習方法

同學不單是資料接收器,上課時亦要多思考老師所教,有不明白之處應提出和發問,或先記下疑難點,下課後與同學或老師討論。要做到「敢於提問,敢於求知;專心聆聽,勤於思考;手腦並用,當堂明解」。另外,同學亦可使用「SQ3R五步學習法」

1. Survey 概覽

首先,概略翻閱新課題章節及標題大綱,初步掌握課題或文章資料的大概印象。每次需時只在一至數分鐘之內即可。


2. Question 發問

然後,自擬有關課題內容的問題,嘗試自問自答,令自己關注某些重點,深化學習。


3. Reading 細讀

這是用最多時間的步驟:細意理解,標示重點,刻劃要句,撮寫心得,留下學習的印記。


4. Recite 背誦

細讀過程中,按需要背誦經過已理解及整理的重點內容,不應未明原意下死記硬背。


5. Revision 複習

在剛讀完課文後,一如考試在完卷前複核答卷一樣,須隨即瀏覽一遍、再次用一至數分鐘時間,翻看剛學過及記下的重點,才告完成。日後再而周期性(每周、隔周)重複溫習(重點)、總結要點,避免遺忘。考試前的總溫習則是最後一擊了。


三. 課堂學習(Learning)能力 — 筆記

要準備好筆記簿、螢光筆、鉛芯筆等,方便在上課時隨時筆錄學習的重點。

1. 筆記方法

• 詳記:在筆記簿內有系統地記下要點

• 略記:在書邊空位、紙張簡略記下重點


2. 筆記要求

• 有系統、次序、層次(方法有:繪圖、列點、製表)

• 要完整、簡潔、色彩(方法有:標記、劃線、螢光)

• 留有副頁及空間作出補充


四. 課後溫習(Revision)能力

下課後,要把當天所學及時回憶及溫習一遍,掌握自己吸收了多少,及早找出不明白之處。


及時溫習

時間︰每天

效果︰今天的課今天溫

程序︰

1. 先回憶(看弄懂多少)

2. 看課本(理解內容)

3. 整筆記(歸納要點)

4. 做作業(考驗、增強理解)

5. 參考書(輔助):課本及作業、筆記式參考書、練習式參考書、考評局課程綱要、試題練習卷、試題練習卷題解、 字典及電腦等工具書


階段溫習

時間︰每章節後

效果︰弄懂知識之間的聯繫

程序︰

1. 先回憶,後看書

2. 先看題,後選做

3. 先溫習,後筆記


其餘兩種學習能力如何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訣效率?

立即瀏覽 溫習方法 ︳學生必備的兩種學習能力:練習解題、深化記憶


編輯/圖文設計︰Effy Au

相關標籤
升學進修
溫習策略
延伸閱讀
  • 【學友智庫】建立正向教學語言:啟發學生成長與學習成就
  • 【學友智庫】提升中學生時事觸覺及探究學習
  • 【學友智庫】刻意練習 用對方法 才有好的結果
  • 實習計劃│新一輪「內地專題實習計劃」推出 接受本地全日制專上學生申請
新書推介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