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友智庫】調節生理時鐘 考生化壓力為動力

2022/04/13/ 10:32:15學友智庫

圖片來源 : unsplash

文/梁麗嬋 


壓力(Stress) 理論之父漢斯.賽利(Hans Selye) 認為:壓力能夠激發人們潛在的能量,可說是生活的調味料;適切的壓力會帶來高效表現,長期及過度的壓力則導致耐受力衰竭,感覺疲累和效率降低。因此,如何正確及有效的覺察壓力,將壓力轉化為動力,避免過度成傷害,對快將面臨文憑試的考生,尤為重要。 

 

筆者跟進機構二千多位中六學生壓力調查,周日發布的一月份數據反映,微縮的一百位同學之中,有二十四位感到極大壓力,四十五位感受中度壓力,三十一位相對較小壓力;三月份同學經歷第五波疫情,文憑試日期又接近,化成一百位同學,劇增到三十五位有極大壓力,四十八位中度壓力,十七位較小壓力。考生有如參加一場延續三星期的全能項目比賽,賽前如何作好培訓與準備,臨場如何發揮,都涉及參賽者的體能、技能、狀態與心智準備。發布會上兩位中六考生面對壓力大小雖然不同,但都能堅毅面對,開始調適早睡早起的習慣。的確年度考試除了考核學科所得,還在考驗同學的心理質素。 

 

須知負向壓力體現於情緒波動、動力消減、身心疲累及精神難以集中。專家指出長期壓力導致腎上腺分泌「壓力荷爾蒙」過度,倘若缺乏休息和睡眠,只借助外物如飲食刺激,容易產生憂鬱、慢性疲累、自律神經失調、失眠等生理現象,最終無法控制情緒和狀態,影響生活及考試表現。 

 

健康的壓力狀態建基於良好的睡眠和生活習慣,讓腦袋鬆緊有序。均衡飲食,適切時間管理,高質的多元活動轉換,例如交替溫習重點科目,加插音樂欣賞、運動、交談等,都較能讓腦袋適時放鬆。筆者博士論文答辯前半小時,按導師建議在戶外走走,臨場狀態,果然良好。 

 

疫情之下面對考試,兩位考生現身說法,積極備戰。他們開始調節生理時鐘,作好日程安排:熟習考試日子的起居作息,自我快速抗原檢測、防染疫、作好應對方案規劃、物資準備等,好讓精神更專注於可控的範疇。當下同學避免浪費精力於不可控的憂慮及空想,抓緊優質的睡眠、作息及溫習時間,將有助狀態提升,臨場發揮最佳表現。 

 

本期作者為學友社理事會理事及資深教育工作者,專注學與教成效及課程設計等研究。 


本欄文章原刊於《星島日報》教育版「學友智庫」專欄,由學友社專家及嘉賓輪流撰文,交流學與教經驗。


相關標籤
減壓放鬆
JUPAS
DSE
心情
延伸閱讀
  • 【學友智庫】新學年建立習慣 提升生活掌控感
  • 【學友智庫】內地學生怎樣讀中國歷史(上)
  • 【學友智庫】培養學生人工智能素養
  • 【學友智庫】內地學生怎樣讀中國歷史(下)
新書推介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