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試收生計劃2022│填選志願策略

2022/23學年文憑試收生計劃即將開展,參與院校將由去年的127所增加至129所。一如以往,計劃仍以順序志願的方式錄取。下文試以2021/22學年計劃的報名及錄取情況,分析最新的招生形勢,並就2022/23學年招生安排建議填選志願策略,讓同學增加入讀心儀院校及專業的機會。
分析2021/22學年收生形勢
2021/22學年,共有4,783名本地應屆高中畢業生確認報名參加文憑試收生計劃。當中,文憑試成績達「3322」者有1,630人、獲校長推薦並達「2222」且總分數達10分者有721人,而報讀體藝類專業並達「2211」者則有285人。內地高校最終擇優錄取2,266名考生,佔確認報名總人數的47.38%。
2021/22學年確認報名人次最多的10所院校 |
||||||
排序 |
院校志願總計 |
第一 院校志願 |
第二 院校志願 |
|||
院 校 |
確認人次 |
院 校 |
確認人次 |
院 校 |
確認人次 |
|
1 |
暨南大學 |
2789 |
暨南大學 |
840 |
暨南大學 |
762 |
2 |
中山大學 |
1428 |
中山大學 |
811 |
中山大學 |
270 |
3 |
深圳大學 |
854 |
廈門大學 |
295 |
廈門大學 |
223 |
4 |
廈門大學 |
778 |
復旦大學 |
193 |
深圳大學 |
183 |
5 |
華僑大學 |
623 |
北京大學 |
145 |
華南理工大學 |
181 |
6 |
華南師範大學 |
569 |
清華大學 |
145 |
華南師範大學 |
153 |
7 |
華南理工大學 |
526 |
武漢大學 |
109 |
華僑大學 |
150 |
8 |
廣州大學 |
452 |
廣州中醫藥大學 |
109 |
武漢大學 |
122 |
9 |
復旦大學 |
384 |
華南理工大學 |
108 |
上海交通大學 |
89 |
10 |
武漢大學 |
350 |
上海交通大學 |
107 |
復旦大學、 廣州大學 |
87 |
資料來源:中國教育留學交流(香港)中心
綜觀2021/22學年文憑試收生計劃的報名數據,可見香港學生報名情況有以下特點。
院校志願涵蓋廣
儘管於2021/22學年參與文憑試收生計劃的127所內地高校在港的知名度和院校規模有所不同,但有123所高校獲學生填選為首兩個院校志願。文憑試放榜後,有97所高校成功擇優錄取學生。由此可見,參與高校在認受性和專業設置方面大致符合香港學生的預期,能豐富高中生的多元出路選擇。
專業選擇多元
2021/22學年獲高校錄取的2,266名考生中,分布在逾200個不同的專業。其中,較多香港考生填選的熱門學科,分別有中醫學、法學、漢語言文學、臨床醫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類、會計學等;亦有考生報讀天文學、歷史建築保護工程、水產養殖學等相對非熱門及香港院校較少開辦的學科。由此可見,內地高校多元化的學科設置,讓同學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及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
報名分布不均
2021/22學年文憑試收生計劃中,考生的報名申請仍呈現分布不均的情況。2021/22學年確認報名人次最多的10所院校與2020/21學年相比較大體相同,暨南大學及中山大學再次成為確認報名總人次最多的首兩所院校,分別為2,789及1,428人次。在院校學額無明顯變化的前提下,上述院校的學額競爭將持續激烈。
確認報名總人次最多的首10所高校中,有8所位於鄰近香港的沿海省市(廣東省及福建省)。反映香港學生在報讀內地高校時,地域仍為主要考慮因素。
考生志願過於集中於某些高校,導致該等高校專業的學額競爭相對激烈,而其他高校相近水平的專業卻仍有學額。部分熱門學科,例如中醫學,此情況尤為明顯。
針對此情況,同學在填寫志願前,應根據自己的興趣,掌握有意報讀的專業在不同區域、不同院校的開辦情況,以便作出全面的部署,有助同學入讀同等水平的心儀專業。
2022/23學年計劃 志願部署
參照去年情況,考生參加2022/23學年文憑試收生計劃時,應以興趣優先為原則,並按自身條件選報志願,避免成績與高校、專業錯配的情況出現。同學可參照以下策略,作好整體部署,增加入讀心儀院校及專業的機會。
策略一:「大師、大學、大樓」入手 了解高校的綜合實力
高校眾多未知如何入手?簡單而言,評估高校綜合實力,不外乎「大師、大學、大樓」。
「大師」:學術以人為本,故論高校實力首重學術人才。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學院院士」及「長江學者」等稱謂的學者,皆為特定科研領域擁有崇高學術地位及貢獻良多的人士。由權威學者任教的專業與學科,科研與教學達到一定的水平。
「大學」:院校的知名度、認受性、學術排名等較高的高校,會吸引更多水平較高的學生入讀,較能提升整體教與學的水平。高校在招收內地學生時分為第一批次及第二批次處理,第一批次高校收生要求較高。而第一批次高校中,被列入「雙一流」建設的高校,整體水平及收生要求則更高。
「大樓」:是指院校的校園建設及硬件配套。內地的高校校園一般佔地廣闊,而「雙一流」建設高校的經費較一般高校多,硬件配套也較完善。一流的內地學府,每年教育經費達世界先進水平。
策略二:結合自身成績作部署
4月30日開始,同學不可再作志願調配,故同學填選志願時,必須預計取得的實際成績,並結合高校過往錄取成績來作出部署。綜合過往院校的收生數據,在符合最低入學要求「3322」的基礎上,建議同學可作以下部署:
文憑試預計成績 |
選校策略 |
六科24分或以上 |
可考慮「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其特色專業,以期入讀國際排名較高的心儀院校。 |
四科14分或以上 |
應以專業優先,再考慮高校情況。 |
四科12分或相近成績 |
應設定保底線,盡量避開競爭太激烈的熱門學校及專業,增加獲錄取機會。 |
註:上表概約分數換算:第5**級=7分、第5*級=6分、第5級=5分、第4級=4分、第3級=3分、第2級=2分、第1級=1分。
同學須留意,自2018/19學年起,「校長推薦計劃」下獲推薦的考生,其最低錄取標準為四門核心課程(中國語文科、英國語文科、數學科及通識教育科)的總分數達10分或以上,且每科不得低於2分。這樣的安排能充分考慮同學的不同特質和長處,同時亦能讓高校有更大彈性錄取有潛質的學生。
策略三:把握順序志願的特點
2022/23學年文憑試收生計劃的錄取安排仍以「順序志願」操作,每位申請人可最多選填4個院校志願,而每個院校志願下再選填最多4個專業志願。統一招生系統將按每位考生的院校志願順序來依次處理入學申請,而在每個院校志願中,會將符合要求的申請人按照專業志願由先至後、成績由高至低排序後,擇優錄取,額滿即止。未獲第一個院校志願分配學位的申請人將進行第二個院校志願的遴選,如此類推。最終每位申請人只可能獲得一次錄取。錄取順序如下圖:
內地高校文憑試收生計劃順序志願錄取流程

整體布局 穩守突擊
院校志願 |
專業志願 |
第一院校志願 最心儀而 貼近或稍高於考生水平 |
第一 專業志願 第二 專業志願 第三 專業志願 第四 專業志願 |
第二院校志願 心儀而又最有把握 |
第一 專業志願 第二 專業志願 第三 專業志願 第四 專業志願 |
第三及第四院校志願 心儀而切合 或略低於考生水平 |
第一 專業志願 第二 專業志願 第三 專業志願 第四 專業志願 |
院校志願 保持梯度
4個院校志願之間的基本入學要求及過往錄取成績應有一定差距,避免選擇錄取條件相近的院校。此外,考生亦應留意,由於部分高校較受考生歡迎,這類熱門高校在第一院校志願已錄取額滿,便不再錄取第二至第四院校志願,所以,考生第一院校志願的選擇較為進取的話,建議第二院校志願相對要保守一點,以提升獲大學錄取的機會。
機制大不同 不宜與JUPAS一樣策略 「文憑試收生計劃」跟香港的「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的機制大不同,JUPAS以專業為志願單位,而評核JUPAS申請過程中,相關院校會以申請人的文憑試成績作為主要考慮因素,而其他因素亦會按需要作為考慮之列。 符合最低收生要求而成績較佳者將較大機會被心儀的專業所取錄,所以JUPAS的策略可說是以「成績為先」。 而「文憑試收生計劃」是以考生「順序志願」排名優先為考慮。所謂「順序志願」是先選院校志願,再在每個院校志願中填選4個專業志願,而一般排名優先的院校和專業會較大機會取錄符合條件的考生。 因此,考生填選志願的策略宜以「院校為先」。不過內地高校眾多,考生或者難以掌握全部高校的情況,因此在選擇高校和專業時,考生應該先按自己的興趣選出心儀學科,再考慮地域、高校綜合實力等因素,選出數間候選高校縮窄範圍。然後再參考高校和專業過往的收生情況,結合自身成績來排列志願次序。 |

專業志願以興趣為先 冷熱搭配
同學在選填專業志願時,應按自身興趣篩選出同類型的不同專業作考慮。而每院校的4個專業志願中,應兼有冷門及熱門學科、優勢及一般學科,避免過於集中於熱門優勢專業,而影響獲心儀院校錄取的機會。
不要亂填或放棄第三及第四院校志願 參照2021/22學年數據,有584名考生由第三和第四院校志願獲得入讀大學的機會。同學務必把握每一個機會,認真對待所有志願的選擇。 |
把握補錄機會 2022/23學年將繼續設有補錄安排,供達到最低錄取標準而尚未被志願內院校錄取的考生,根據個人意願報讀尚有餘額的高校專業。以去年錄取情況為參考,有逾274名考生透過補錄成功獲錄取。請同學留意相應的日程安排,把握招生過程中的最後機會。 |
編輯│圖文編輯:Winnie Tsang
- DSE 2024|大學聯招選科策略 了解選報大學課程的考慮因素
- 文憑試收生計劃│138所內地高等院校招收香港學生
- 內地升學|最新2024/25學年「文憑試收生計劃」指南出版了
- DSE2024|無通識科如何參考過往收生成績?一文了解4個大學聯招選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