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疫下關注學生精神健康
新冠疫情持續至今已超過兩年,學校於去年亦曾因此停課多月,學生需改在家中上網課。正當師生開始適應「新常態」,學校陸續恢復面授課堂,近日變種病毒Omicron又流入社區,疫情再次反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布全港所有幼兒中心、幼稚園及小學須於周五(14日)或之前停止面授課堂,直至農曆新年假期後。在疫情及停課下,學生留家的時間增加,減少外出及社交活動,而網課時數及功課量或者會較日常上課更密集及繁重,加上學習模式新舊交替,學生需要在短時間內適應,種種因素,無疑對學生的身心帶來更多負面影響。
根據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去年9月公布的最新自殺數據顯示,15至24歲青少年的自殺率由2012年的8.3上升至2017年的10.4。而2020年整體青少年的自殺率估測為8.2 - 8.3,跟2019年相約。惟藉得留意的是,這個年齡組群女性的自殺率有明顯升幅,從2019年的4.0上升至2020年的6.1。15歲以下組群,男性的自殺率為1.3,較2019年0.7的高,女性則維持在1.2。雖然青少年自殺的成因複雜,但在疫情下,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備受社會關注。

掌握情緒急救技巧 及早介入或治療
她建議,教師和家長可借一些小玩意向學生表達關心,與孩子開展話題,一起進行活動,增強聯繫感。同時,宜多引導學生,有精神健康問題徵狀如失眠、不能集中、學習效能變差、對事物失去興趣和情緒變得波動時,不應羞於告訴別人或待它自然康復,相反,要盡快告訴合適的成人,如教師、學校社工或家長等,因為精神健康問題如不及早介入或治療,小問題可能會變成大難題,影響治療的時間和成效。
另外,當有情緒困擾的學生尋求教師和家長幫助時,我們首要持開放態度,耐心聆聽他們,不作批評,適時表達關心與接納,協助學生找出老師、家人或朋友可給予幫助的地方,以及有效紓緩情緒的自助方法。如有需要,教師和家長應鼓勵學生接受專業支援。
加強「守門人」知識 提升識別和支援能力
要保持學童在疫情下的身心健康,家長及老師擔當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家長及教師作為「守門人」,都需要加強對精神健康的關注和認識,從而提升識別和支援有精神健康困擾的學生的能力。教育局除了定期舉辦支援學生精神健康及預防學生自殺的研討會及工作坊外,教育局的 「校園 ‧ 好精神」一站式學生精神健康資訊網站(mentalhealth.edb.gov.hk)亦提供不少實用資源供教師、學生、家長及公眾瀏覽及下載,當中的資訊包括:
自我關懷小貼士:
建議學生可以由小目標開始,透過日常生活中的活動或新嘗試,照顧自己的精神健康,保持身心愉快。
面對考試成績
無論結果如何,學生可利用五個貼士正面面對考試成績。
「提升生命韌力」小錦囊 - 學生篇:
提供簡便資訊,幫助學校人員和家長及早識別有情緒問題的學生並尋求適時支援,同時協助學生提高應對逆境的韌力。
「關愛孩子好精神」家長教育系列
4份小冊子(簡介抑鬱症、焦慮症、選擇性緘默症和妥瑞症,以便讓教師和家長及早識別及予適切支援。)

此外,如學校人員及家長發現學生有精神健康問題,可協助他們尋求社區專業支援服務,按此下載求助熱線及社區資源,而一般常用網址包括:
教育局
衞生署
- 精神健康|三成SEN學生因升小面臨壓力 近兩成拒絕上學?
- 灣區港青|赴灣區熱心教學 港女生助學生追夢
- 【學友智庫】內地學生怎樣讀中國歷史(下)
- 【學友智庫】內地學生怎樣讀中國歷史(上)